广州优势=产业+人才+市场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昨天上午,200余位来自中国的新兴行业企业家、跨国企业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高管,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官员齐聚广州,参加世界经济论坛首次在广州举办的商业圆桌会议。

在开幕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世界经济论坛首次向媒体发布了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介绍,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核心国家战略。中国于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草根创业。这一愿景也非常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即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创新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变。

2015年,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资世界第二。中国也拥有大规模、渴望获得新技术的国内消费群体。为此,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会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携手合作,调查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和广州等地的100多位创业者。

报告解读

中国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

报告指出,中国在研发领域进步巨大,在创新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达到1.4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1%,相当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一数字占世界各国研发总支出的20%,位居全球第二。科技进步有力促进了多个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交通、能源、工业制造、信息工程、现代服务业等。从区域创新能力看,中国的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迅猛,目前总量已超 130个。这些园区不足国土面积的1%,但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的近40%,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2.8%。

同时,创新热潮也促使民营企业数量显著增长,过去十年增长了4倍之多,这些企业已逐渐从模仿走向创新,开始走出国门,进军全球市场。由于中小企业的速度、敏捷和潜在的颠覆性,中小企业是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数据显示,中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基础设施可与欧美相媲美

报告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市场、人力资本、融资来源、支持系统,基础设施、教育培训、重点大学的催化作用和文化支持这八大支柱系统。

数据显示,对中国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本和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可以与欧美相媲美,但整体情况比北美和欧洲要弱,处于中等,但中国的创业生态系统仍优于其他亚洲国家。

不过,中国依然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报告指出,中国企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仍为数不多,万众创新刚处于起步阶段。大批中小企业的创新以一般性产品创新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1万亿元,但仅占主营收入额的0.92%,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2。

发布者说

蔡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珠三角优势:

创新示范区体现协同创新

作为世界经济论坛理事会成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蔡剑介绍,研究组花了近2年时间,系统地研究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将其分为政策、产业、企业以及文化4个层面。

蔡剑解释,如今,中国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创新系统模式。这种创新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协同创新,不仅依靠高科技企业推动,而是体制、文化、法律、政治等共同推动。在这种创新模式中,珠三角创新示范区的协同创新体系就是很好的示范。正是在协同创新的推动下,很多产业中出现了后发优势以及颠覆性创新,有的新创企业很快就超越市场原有的巨无霸企业。此外,中国的创新依靠思想创新,不像以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今中国的很多创新者也是思想者。他称赞,广东广州和深圳,都形成了非常开放的经济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

支招:

通过教育降低创业风险

在蔡剑看来,报告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教育或成为制约中国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他坦言,在中国创新遇到的挑战中,核心技术无法突破首当其冲。但核心技术只是表现出来的症状,并非最终病因。

他补充,应该先有教育家,再有创新者。中国缺乏创新者,更缺乏教育家。因此,他提出,应该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改革,从教育内容、方式、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改革,希望借此报告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创新生态保留火种和干细胞。

蔡剑坦言,调查显示,在创业者看来,国内对于创新者仍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度。他说,创业成功者不仅仅只是九死一生,而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因此不能认为创业成功了才是英雄,失败了就灰头土脸。

不过,对于如何降低双创的风险,他进一步解释,不仅要对创业失败有宽容度,还要通过教育降低创业风险。“我们在教育中,会告诉90%的孩子,你们不适合创业,而不像有的所谓励志化企业,告诉每个人都成为马云,这是不理性的。”

朱晋郦(Radian Partners创始合伙人)

忆往昔:

在广州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我对广州有着特别的感情。”同为理事会成员的朱晋郦介绍,上世纪90年代,她在广东白手起家,创办了第一家与海外学校合作的教育机构。在那个民间办教育仍有着较严格限制的年头,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给了他们起步的机会,广大的市场容量更助业务快速成长。她还念念不忘广州市有关部门先行探索的魄力和实干精神,广州的3年生活成为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

通过在12所英国大学与本土学生之间搭建桥梁,朱晋郦为广东的教育产业带来国际性影响力,她的教育机构随后被一家美国大公司高价收购,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今天以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会成员的身份重回广州,这位高科技投资人看到了广州的创业土壤和创新潜力,并建言广州应同时兼顾商业模式与政策模式的双向创新,延续改革开放先行者的优势,吸引更多外来创业者。

陈鸿波(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广州优势:

产业、人才、市场出类拔萃

作为《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的主要参与者,陈鸿波表示,对一个国家的创新而言,生态系统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中国有这么多院士和科研院所,多少科研成果能转化成生产力,驱动力就在一众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之上。”陈鸿波以一片森林做比喻,成长茂盛是因为风、雨、温度、阳光等综合因素的加成,创新生态系统亦如此。

陈鸿波介绍,他所在的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每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公布我国内地1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的创新创业排名,广州已经连续5年占据榜单第二位。之所以广州能够名列前茅,在于其多年积累的产业、人才、市场资源,形成了其他城市难以相比的竞争优势。

说人才:

吸引人才生活在先工作在后

陈鸿波表示,中国要形成开放创新的格局,面向的是整个世界,而绝不是封闭起来的创新。他指出,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的外国专家占比2%,而美国硅谷的外国专家比例为40%。

“要引领创新,必须跟外地专家一起生活、工作。”陈鸿波特意提到,生活在先,工作在后,这是吸引人才的必经之路。他形容,40年前的中国,是人跟着工作走,40年后的今天,是产业跟着人走,跟着世界一流的人才走。一个城市要发展起先进的产业,说起来“很简单”:招揽5个世界顶级的行业专家,让他们全家人来此生活5年,“你这个地方的这个行业必定世界一流。”

支招:

发明者不能成转化的阻碍者

“所有的创业教育,要说的不应该是该干什么,而是不该干什么,就是前人的教训。”对于社会上充斥的“成功学”,陈鸿波认为要提高警惕,因为创新创业的成功可谓九死一生,失败者的案例被交代的不多,导致普遍以为只有成功才是英雄。他举例说,在美国硅谷,投资人都优先考虑失败两次以上的创业者。

谈到大学的科研催化效率低,陈鸿波指出这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加速高校科创成果的转化,技术发明者就要抛却公司“自己说了算”的想法。他说,很多发明者振振有词,必须掌握公司的决定权,其实即使在美国等科创发达的国家,发明者在公司里的占比“最多不过30%”。原因是从科研到产品,有着一个专业而漫长的流程,很多知识发明者不懂,“公司你说了算,就大大阻碍转化速度。半年后醒悟过来,才发觉技术已经没用了”。每一段流程有每一段的专家,管人、协调关系,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本文链接:http://www.gzhea.org.cn/Article/20161111/5028.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