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科技创新 广州投入108亿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7日

 12月5日,万众瞩目的“一奖一会一节”在广州拉开序幕。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世界大都市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简称“广州奖”)及2016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大会,活动为期四天,主题为“汇智广州·智惠全球”,主会场设在广州图书馆,奏响中外创新交流最强音,掀起广州科技创新的热潮。

 昨日的活动以广州国际创新节系列活动为主,举行了天河区创新创业大会,同时举办中国故事之从建造者到创新者、广州创新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投资策略等主题演讲,还会介绍广州创新企业的发展经验,包括机器人、无人机、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经验。本届广州国际创新节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天河区人民政府、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合主办。

 在活动现场,广州各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孵化园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要素代表共计500余人汇聚一堂,共话广州及天河的创新创业风潮。

 全球300多个创新企业和组织参与

 今年广州国际创新节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全球300多个创新企业和组织参与,到访的国外嘉宾多达75位。他们不仅走进中国观察创新形势,更带来行业内的深刻思考,在广州掀起了一场创新创业的“头脑风暴”。

 太古汇、方所、机智云、华南理工大学等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科技企业和单位代表也交流了创新的想法。太古汇(广州)发展有限公司隋颂伟总经理表示,太古汇在广州坚持创新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采用太阳能板采集光能等新技术对公共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商场的运营和服务效率,为提升广州国际创新形象助力加油。

 其间,“触及互联网消费者”、“机器人、无人机和互连设备”、“升级换代:初创企业如何转型为大企业”、“微信仅仅是微信而已吗?”和“天时地利:中国的金融科技”等主题交流活动在现场举行,不少外宾参与演讲交流,场面热烈。

 从千年商都到枢纽型网络城市

 广州奖期间,国际城市和企业创新展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其中,由广州日报社与广州外事办联合主办的城市创新展特别展出了第三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的15个入围城市和12个参评中国城市的创新范例,讲述了“广州故事”,分享了广州这座创新之城的创新经验。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经济总量多年稳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曾5次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报告显示,广州名列“机遇之城”榜首。

 作为企业交流的重要平台,企业创新展于12月5日至8日在广州图书馆展览厅举行,共设置4个展区。其中,创新产品体验展区主要展出无人机、智能硬件、机器人、AR/VR创新技术、3D打印等互动体验产品;国际创新企业展区主要展出以色列等国际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成果等等。

 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创新创业领域的最新趋势,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广州和整个中国将凭借怎样的实力和优势颠覆创新世界的格局。

 广州与世界创新

 在世界创新大潮中,中国的企业呈现出什么趋势?广州又有哪些独特优势?广州的企业该如何走向世界,世界的企业如何更好地扎根广州?在昨日的“广州奖”主题论坛“全球创新:中国与世界”、“广州与世界创新”中,来自世界各地、在广东创立企业或分公司的海外创业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广东创业20年的爱尔兰人林凯西:打造品牌应更注重“人的元素”

 爱尔兰人林凯西(Liam Casey)选择到广东创业已经近20年了,从电子元器件贸易起家,如今,他开创了一家帮助初创企业设计和制造硬件产品的公司。

 谈及中国如何打造品牌时,林凯西介绍,中国以前有产品而缺少品牌,虽然珠三角每天都有新产品被开发出来,却因为缺少自己的品牌而不为人所知。“很多产品生产出来,虽然质量很好,但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是哪个公司生产的;但有了品牌之后,消费者就希望买到这个品牌,所以品牌和设计很重要。”

 现在,中国打造了越来越多自己的品牌,像华为、小米、大疆等。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不再是以前生产廉价产品的地方,而是拥有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如今,新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服务,因此,中国公司可以多开发产品的服务,覆盖到世界更多的消费者。以珠三角制造业为例,珠三角的产品质量做工都非常好,如果将此作为品牌塑造策略,在珠三角的产品中体现人的元素,这是很好品牌策略。

 英国广告公司WPP中国首席执行官李倩玲:企业创新可打造整体生态系统

 来自WPP中国首席执行官的李倩玲回顾了中国近40年来的发展变化,并针对社交网络兴起、新商业模式涌现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李倩玲认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已进入市场创新阶段,企业需要开发出更多的原创产品。对比过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处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GDP增速强劲,消费需求旺盛,这个时期,不少中国的企业找到了挖掘第一桶金的机会。如今,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升级,对于产品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可以使用或购买,而是希望购买原创性的创新产品。“从2006年至今,中国进入市场创新阶段。”李倩玲说,需求的改变带来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变化。李倩玲以阿里巴巴为例,它正通过打造一个生态平台的方式寻求创新的空间。在初始的阶段,阿里巴巴需要听取客户的诉求,例如钱已到账为何商家还未发货?遇到不喜欢的货物如何退款?问题的出现为创新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如今阿里巴巴平台已经越来越成熟,有买卖家信息、消费者评论等一系列板块。因此,企业创新并非是简单打造一件商品,而是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搭建。

 广州市科创委副主任詹德村:广州下一步要重点布局B2B企业

 广州市科创委副主任詹德村指出,腾讯是将人与人联系到一起,阿里巴巴是将小企业和顾客联系到一起,下一个“独角兽”,应该是将公司和公司、企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广州下一步应该重点布局这类型的企业。

 詹德村表示,广州的“1+9”科技创新政策及系列配套政策,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刺激”创新的体系。从基础研究,到新技术的产生,到技术转换成产品,再到公司的孵化、建立、壮大及投资,都有相应的政策激励。他表示,到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经费将达到108亿元;在广州的高科技公司,最多可以拿到高达1亿元人民币的补贴。

 Mahdi Shariff和Jan Smejkal:广州企业走向世界要找伙伴融入当地

 广州企业应该如何走向世界,世界的企业又如何更好地扎根广州呢?Mahdi Shariff认为,到一个新的地方开拓,要首先了解本地的文化,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建立新的关系圈,这样才能进行“扩张”。二是要学习本地的语言。

 Jan Smejkal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想进入中国市场,就要忘记以前在美国和欧洲的做法。广州的企业要走向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了解本地的语言和文化,就很难融入。另外,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整个生态系统。

 广州一广告技术公司首席策略官Mahdi Shariff:广州可尝试打造中国对外投资的枢纽

 Mahdi Shariff曾在伦敦从事战略投资行业,最终选择到广州创业,加入了一家广州的广告技术公司舜飞科技,担任首席策略官。Mahdi Shariff表示,广州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很早以前就是中西方贸易的交汇点。现在,广州的地域优势仍然十分明显,毗邻香港,与东南亚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认为,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要到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进行投资,广州可以尝试打造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枢纽,这也是扎根广州的外国企业对广州的期待。“不仅仅是投资,包括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或者西方及东南亚企业想进入中国,广州都是一个很好的连接点。”

 创业磨坊亚太区社区总监Jan Smejkal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表示,自己不仅在广州做生意,也经常到新加坡等地开展业务,广州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航空线路非常发达。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盛会的举办,广州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窗口。

 创业磨坊亚太区社区总监Jan Smejkal:广州互联网生态圈为中小企业提供大空间

 创业磨坊亚太区社区总监Jan Smejkal认为,中国南方城市的完整产业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环境。设计出一个产品后,很快就能找到材料的供应链,并通过工场进行规模化生产,产品产业化的速度非常快,这是广州的优势。

 Adeh DeSandies是广州创业磨坊组织者,作为资深创业导师,他组织硅谷和中国的创业活动,指导小的创业团队做出产品走向市场。Adeh表示,广州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发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比如,在广州创立的微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建立起一个生态圈,这样的一个生态圈,里面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很多周边产品,中小企业可以相应地提供技术和服务。又比如,广州的跨境电商也非常发达,这也催生了许多相关的业务。

 更多论坛

 新加坡“智慧经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据媒体报道,新加坡再次在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中称冠亚洲。新加坡是如何打造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广州需要向新加坡学习什么?担任新加坡国家基金下属一家创新公司创始总裁的史蒂夫·莱昂内多(Steve Leonard)在“广州奖”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对教育、对科研等创新都做得非常好。新加坡没有资源,没有淡水可以供应,所以技术创新与新加坡的资源情况相关,比如如何淡化水资源、如何围海造田等,解决方案与问题相关。所有的科研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的,而不仅仅是为科研做科研。与中国一样,新加坡的目标也是利用资源和技术解决问题。”

 新加坡的创新领先地位是怎么一步一步得来的?莱昂内多年轻的时候曾到伦敦,然后去南美、亚洲工作,后在欧洲和亚洲各工作了10年。在他眼中,新加坡的创新优势在于国家规模小、社区共同目标一致,协同性高。新加坡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便能把技术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中国金融科技或挑战Visa和MasterCard

 在中国,金融和科技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P2P网络金融、移动支付,正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且这些场景已复制到海外:在伦敦著名的Harrods商场,一群中国游客使用支付宝购买了给亲人的手信。在广州国际创新节的“天时地利:中国的金融科技”对话会,来自中国、韩国、东南亚国家的业内专家给出一个大胆的预测:尽管银行业向来受到严格监管,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全球扩张之路或终将挑战Visa和MasterCard。

 Hellopay公司的地区主管Varun Mittal说,中国的金融科技产业是三年前才开始起步的,全球现在65%的金融科技市场在中国,发展非常快。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是当前中国科技金融企业最大的挑战。Mittal抛出两个问题:微信的用户量和用户使用时间已在高位,未来如何可以获得增长?地理上的扩张如何实现?全球市场有它自己的架构和自己的风格,转向国外的市场是很有挑战的。

 Mittal表示,移动支付需要巨大的用户量作支持。规模经济带来效益,让企业更容易避免风险。“5000万用户量和1万用户量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不同的。”但在海外,社交媒介已被facebook、snapchat等企业“统治”,中国企业如何突围而出?

 Life.SREDA公司的投资合伙人Igor Pesin建议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以进入当地市场和通过政府监管。Mittal举出实例,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今年11月1日宣布与泰国支付企业Ascend Money合作,在此之前,它已投资印度Paytm,参股韩国互联网银行K-Bank。以中国聊天软件为支撑的移动支付网络未来用户量或将超越Visa和MasterCard。


 政府监管是另一个挑战。Pesin表示,中国的增长非常激进,增长这么快,肯定是有风险的,比如P2P借贷欺诈。现在,中国已改变宽松的网络金融环境开始严加监管,风险管理和效率的问题被提上桌面,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作为从业者,PPmoney的首席科学家黄先生坦言,微信和支付宝拥有在线支付,但其他希望从事在线支付的公司正游走在灰色地带。一旦在创新上越界,则面临政府的监管。

本文链接:http://www.gzhea.org.cn/Article/20161207/5080.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